《哪吒2》掀翻現代人對人生的無力感,殺進“全球影史”票房前 5 紀錄

從來生死都看淡,專和老天對著幹。

我命由我不由天,小爺成魔不成仙。

哪吒2的成功說明對命運的抗爭及自我價值的追求,這種人生觀很能打動向來以獨立自主為價值觀的西方人。

尤其現代人長久被階級固化及封建制、經濟壓力、工作的五斗米而折腰、家庭的負擔、還有社會價值觀的偏差、世界局勢的動盪等等的夾殺,早就摧殘得千瘡百孔、體無完膚。

現代大多數人,早就對人生充滿著無力感及對未來失去希望,覺得自己只不過是被命運或別人操控著提線木偶,日復一日的苟且著活著。

而哪吒2無疑為大多數人打了雞血。

加入好友

哪吒2除了對人生積極且不認輸的價值觀、劇情的緊湊感人、動畫製作達到好萊塢頂級水準之外等等。

我也總節以下五點,說明它為何能熱銷全球,一票難求場場爆滿。

一.普世主題:個人自由與反抗權威的全球共鳴:

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哲學內核

哪吒對抗天命、打破偏見的故事,本質上是對個體自由意志的讚揚,與西方文化中推崇的“反叛精神”及“自主性”高度契合。

這種“逆天改命”的敘述,與《哈利·波特》《星球大戰》等西方經典中的英雄之旅異曲同工。

況且西方本來就非常崇尚“英雄主義” 。

另外身份認同的集體共鳴,也打動很大的族群

哪吒作為“魔童”被社會排斥的困境,映射了西方社會對少數群體、邊緣化個體的關注,其掙扎與救贖能引發對種族歧視、階級固化等議題的共鳴

二. 角色塑造:反傳統的英雄與複雜人性:

非典型英雄的顛覆性

哪吒並非完美救世主,而是暴躁、孤獨的“問題少年”,這種反傳統設定更接近西方觀眾熟悉的“反英雄”(如死侍、毒液),打破了刻板印象,增強代入感。

叛逆不是終點,成長才是歸宿。

哪吒的形象,從一開始的叛逆少年到後來的英雄,經歷了巨大的轉變。

他的叛逆並非無緣無故,而是源自於對命運的不甘與對自我認同的迷惘。

在現實生活中,許多年輕人也會經歷類似的叛逆期。他們可能對父母、社會甚至自己都感到不滿,但這種叛逆並非壞事。

叛逆是一種對現狀的質疑,是對自我的探索。

關鍵在於,如何將這種叛逆轉化為成長的動力。

哪吒的成長告訴我們,叛逆不是終點,而是成長的起點。

三.視覺奇觀:東方美學的國際化表達:

水墨風戰鬥場景、山河社稷圖的奇幻空間,以好萊塢級特效呈現,既保留中國古典美學意境,又符合西方觀眾對“視覺大片”的期待,類似《功夫熊貓》對東方元素的再創造。

這個動畫電影就是結合中國藝術文化及科技的結合,史無前例。

另外,高速打鬥、誇張喜劇橋段,融合了港式動作片的節奏與幽默,跨越語言障礙,衝擊感官體驗。

四.反宿命論的勵志敘事:

影片將“天命不可違”的古典悲劇,轉化為“選擇決定命運”的成長勵志故事,契合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“奮鬥改變人生”的主流價值觀。

自我救贖,是每個人必經的旅程。

哪吒的成長,本質上是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。他應當面對自己的過去,承認自己的錯誤,並砥礪彌補。這種自我救贖並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勇氣與秉持。

在現實生活中,許多人也會因為過去的錯誤而感到愧疚或迷惘。

然而,真正的救贖並非來自外界的原諒,而是來自內心的覺醒。

哪吒的故事告訴我們,只有當我們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去及放下過去,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
五.文化輸出策略:

從“中國神話故事”到“情感共通連結。”

弱化中國神話故事門檻,強化情感聯結。

影片未過度依賴神話故事的設定,而是聚焦角色成長與情感衝突,使不熟悉中國神話的西方觀眾也能無障礙進入故事。

總結:

哪吒2的成功,不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,更是中國文化輸出到全世界的勝利,更讓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。

《哪吒2》不只是一部動畫電影,更是一部關於不屈不撓積極人生觀的故事。

它告訴我們,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選擇與挑戰。

無論是叛逆、責任、自我救贖,或是友情與親情,都是我們成長的重要部分。

正如哪吒所說:我命由我不由天。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哪吒一樣,所向無前面對人生的挑戰,成為自己的英雄。

延伸閱讀:銷售就是一門心理遊戲,頂尖電銷人員常用7個銷售心理學

Social Share Buttons and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
Instagram